• 首页
  • >
  • 来稿选登
您现在的位置是:

【夕阳红学府】老年大学书法、国画课的教学与思考

时间:2017-10-26 14:15:34  点击量:392

老年大学书法、国画课的教学与思考

行书教授   崔焕臻

书法、国画课是诸多学科中深受老年朋友喜爱的重要课程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安得住心,正得起身,抓得住神,留得住韵”,是老年大学书法、国画课教学的不二法门。

安得住心

“安得住心”,是指授课者如何“安得住”学员的心。老年人,往往是在岗位时心怀天下,退下来之后“心怀全家”,有心上学却心中不静。老年大学授课教师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想方设法抓住学员的“心”,让学员做到“安得住心”。

为了让学员“安得住心”,首要的是选好一份书法模本,即“帖”。 “书法”是需要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学习书法主要的方法是必须平心静气地去研究古代书法大师的宝贵遗产。这帖子是要得历代传承、公认的美帖,同时,也必须得到学员的兴趣及审美观点的认同。实践证明,行书书法教程的主要模本,还是以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为宜。选择这两个帖子作为“模本”,首先要向学员展示这两个帖子的墨迹,以这两个帖子“美轮美奂”的字体,占据学员的审美视觉;以历代书法家对“俩帖”的评价赞美,提起学员对学习该帖的兴致。

其次,应在学员中形成一种美感:“欣赏王羲之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又像聆听一曲抑扬缠绵的读心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首澹远典丽的美好诗篇。”当学员为这美轮美奂的墨迹所感染的时候,自然也就容易静下心来,体味墨迹中的美妙,便会跃跃欲试了!

最后,便是让学员安下心来的撒手锏——书法的实用性。王羲之的《兰亭序》潇洒飘逸,而《圣教序》字字端庄,温润秀美,笔锋内敛,映带简单。这样的字帖,练来容易上手,便于掌握练习,这对学员是极大的利好,且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临习《圣教序》只要学有小成,写春联极易用得上帖中字迹,这对于生活于芸芸众生中的学员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学以致用,应该是老年人乃至所有人的学习原动力。

正得起身

人到老年,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不断地或快或慢的衰变之中,且思想、心理等机能也在不断地向惰性变化。老年大学的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减慢这种老化和衰变,书法课程无疑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书法可以养气。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向学员灌输的理念。书法是“养气”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性。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可见一个人的“气”是完全可以“养”出来的。一部书法作品如果笔锋刚直、运笔有力,便可以从中体味出作者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因此,一个人的品质、心性、气度完全可以通过他的书法作品秀出来。练习书法就是由外而内的一种修炼,可以修炼一个人的“精”、“气”、“神”。

相辅相成的是:在学习、练习书法和筛选习帖的过程中,教师乃至任何一个书法练习者,必然会选择一些积极向上、充满正义、充满激情、不甘颓废的帖子。毫无疑义,练习书法是与圣人为师、以挚友为伴,是催人上进、给人以正能量,便自然而然地就会养出一种“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讲的是“气”。在行书教学的实践中,我还注重“身正”即“立式书法”的灌输。逐步培养老年朋友的 “立式书法”即站立式书法。站立书法,是一种相对轻一点的体力劳动,腿、腰、臂、手、眼都需要协同动作,甚至鼻息也都需要配合书法的需要,起到适合老年人运动的作用,锻炼了老年人的体魄,这恰恰是老年朋友所需要的。因此我强调,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姿势,也是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要求。这对老年朋友来说,尤为重要。这不单单是一个“养”字,关键是要“养”出一个健康的体魄,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

抓得住神

安得住心、正的起身,主要是侧重老年人练习书法的外部要求。而具体就练“字”的本身来讲,就是要抓得住“神”。

行书不同于楷书。楷书的基本练字要求是均衡、平实。而行书除了要求点画的质感、韧劲外,更要求点画之间相互呼应,精神贯注。因此,行书在外观上,则是点画摆放可以自由随意,点画形态可以千差万别。拿一个比喻来说,行书就是像人的模样。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孔,毫无疑问,也就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行书风格。有多少书写者,就会有多少种行书风格。恰恰是这千差万别的行书风格,审美价值也就不同。

基于行书的上述特点,在与老年朋友的教学中,注重灌输临写字帖,既要尽量临得像,更重要的是临其神。书法是一种传统艺术,是对古代书之大家的丰厚积淀的传承。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多次要求以下面的一句话,作为老年朋友学习行书的座右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就要求学员重视书法神采,继承古人书法大家的优秀传统。一个“绍”字,简明扼要地说出了传承古代书法文明的重要性,也表现了书法艺术掠古人神采的重要性。而怎样掠其神采,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留得住韵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向老年朋友讲的一句话是,要写出行书的特点,就要看你写出来的作品有没有“拆毛衣”的感觉。一幅行书作品,都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就像“拆毛衣”,从衣角拉出一个线头,便可拆到领口。从理论上讲就是“点画呼应,全神贯注”。这种呼应和贯注,主要通过点画之间在笔迹上明显的映带关系来加以实现的。

在欣赏行书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眼光顺着一个字的起始笔画依次运动,就会感受到贯穿于行书点画之间的那种强烈流动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老年朋友深切地、刻意地去追求运用这种流动感,体现出这种流动感,是在学习临写中赋予行书以神韵的前提条件之一。

我强调:单独临写一个字,要做到“流动感”,临写一篇作品,更要体现出这种“流动感”。找到了这种流动感,在临写过程中成功地灌输这种流动感,就抓住了行书的韵,你的作品就能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回顾几年来的老年大学书法、花鸟画教学,总体感觉是,老年书法、国画教学是造福老年人的事业,老年人学习书法、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修身养性。展望未来,让我们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一生佳境、四面灿烂、历久弥新、再铸辉煌。



友情链接